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放射科开展科研分享学习会

发布时间:2022-01-05 本文来源:放射科 作者: 周容

为进一步加强科室科研水平,12月2日及12月27日科室组织两场科研心得分享会,并邀请李远博士、杨德雨博士作心得分享。

李远博士对于科研的看法自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他善于在临床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新的方法。在李远带领下于2021年6月开始参与建设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合作课题组,短短3个月已发表6篇文章,并提交3项专利,其中“微流控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已经进行转化,这些都是在已有方法中进行创新。李远在分享会中一再强调创新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李远说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很忙,没有时间写文章,对于文章来说,是有时效性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组间合作,科室和科室之间合作,乃至跨学科合作。


杨德雨博士则提出“科研来自于临床,科研解决临床问题,临床回归科研”。杨德雨博士和赵立波主任对于我院成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付出了巨大贡献,从早期“孤军奋战”,到后来“集团作战”,再到现在“不战而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再从临床回归科研。比如,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对于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是否能够使用并未提及。由于链激酶较尿激酶相对难以保存且价格较昂贵,当偏远贫穷的西南山区老百姓无法负担时,杨博士就选择使用价格更便宜的尿激酶进行救治,在治疗中杨博士发现便宜的尿激酶在超过80岁老人中的治疗效果和昂贵的链激酶使用效果相似,于是得出结论:在超高龄卒中患者中,因为经济原因尿激酶可作为替代药物。这一结果也完善了我国急性脑卒中指南对于超高龄患者尿激酶使用这一空白的填补。

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大家都表示虽然两位博士的科研思维些许不同,方法不同,但对大家来说不仅开拓了思维,更是改变了以前的工作方式,在科研创作上有了新的认知。


预约 报告 咨询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