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深耕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千名“青春大白”扎根重庆乡野筑健康防线
引言:央视镜头下的基层医者担当
2025年8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播出专题片《90后“大白”返乡记》,讲述了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李想、杨显红、王均学成归乡、扎根基层、守护家乡百姓健康的动人故事。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十五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基层健康守门人的生动写照。
自2010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六部门联合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旨在为基层输送高质量全科医学人才,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作为全国首批、重庆市唯一承担该项目的高校,在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等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为育人宗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医学人才培养之路。
铸魂育人:以家国情怀筑牢扎根基层的信念
要培养真正“留得住”的基层全科医生,精湛的医术是基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才是根本动力,第五临床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基层医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全科医学大讲堂”“基层医生成长故事分享会”等品牌活动,邀请优秀校友、乡村医生走进课堂,用真实案例激励学生。同时,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基层医疗的重要性。
医教协同:锻造基层医疗“多面手”
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的“守门人”,必须具备“小病善治、慢病善管、大病善识、重病善转”的综合能力。为此,第五临床学院构建了“强人文+广临床+精思维+重实践”的培养模式。
坚持人文赋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对学生的契约精神、感恩诚信、担当使命、家国情怀教育,并实施在校导师制,增强情感融合和职业认同。推动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改革。2021年学院全面启动培养模式改革,获得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立项支持。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临床核心课程“横向”整合,形成“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整合课程”模式。将集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全周期、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观念纳入课程内容。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将临床实习周数由48周增加至52周,新增了中医实习、乡镇卫生院实习、早期接触临床、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等环节,同时将基础段和临床段的教学时间由“3年+2年”调整为“2.5年+2.5年”。使定向生更早、更频繁地接触临床,提高了临床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基层医疗环境,提升其服务基层的能力。近五年,学院培养的定向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高达92.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学院作为教育部、卫健委定向生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已获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18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并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
十五年耕耘:守护乡村健康防线
自2010年首批招生至2025年,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累计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1940名,其中1526名已毕业,1036人仍坚守在重庆27个区县的乡镇卫生院。近年来,一批批像《90后“大白”返乡记》主人公一样的优秀毕业生回到家乡,有的成长为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有的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贴心人”。他们的坚守,不仅缓解了基层“缺医少药”的困境,更让乡村医疗有了温度。
站在新的起点,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擦亮全科医学教育品牌,努力培养更多“政治坚定、技术过硬、情怀深厚”的基层医疗人才。学院期待,未来能有更多“90后”“00后”加入“健康守门人”行列,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