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护理园地 护理动态 详细

护理园地

以专业与温情,点亮“声”命之路 ——记我科喉癌术后护理团队的坚守与奉献

发布时间:2025.10.30 来源部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这么一支护理团队:她们用专业守护生命通道,以温情搭建沟通桥梁在长期的喉癌患者护理实践中她们始终以精湛的专业技能、严谨的带教传承,以及温暖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位患者点亮一条坚实而温暖的“声”命之路。

  一、 生命通道的“守护者”:精细化气道护理

  喉癌术后,患者的气道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乎生命安危。2025年10月上旬,我科收治了两名喉癌患者,责任护士郭文副主任护师和梁倩护师,犹如两名敏锐的哨兵每日坚守在患者床旁。她们娴熟地为气管切开的喉癌患者进行吸痰,动作轻柔而精准;在更换伤口敷料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耐心观察伤口渗液和痰液的性质判断造口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以及伤口组织的生长情况,绝不放过任何一丝感染的迹象。

  而这背后,离不开副护士长李文君副主任护师的耐心指导。在临床一线,她亲自示范,将气道湿化、套管护理等每一个操作步骤进行拆解、细化讲解,强调“湿化要适度,过犹不及;吸痰要及时,预防重于补救”。她指导低年资护士和实习生们,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学会根据患者的呼吸音、血氧饱和度、痰液性质等多方面的指标动态评估气道状况和患者病情,实现从“机械操作”到“精准管理”的升华。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带教精神,确保了科室气道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高标准,为喉癌患者的术后安全筑起了第一道坚固防线。

  二、 营养与希望的线”:个性化胃管护理

  因疾病的治疗需求,部分患者不得不通过胃管注食。而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喉癌术后患者而言,一根小小的胃管,就是维持营养与术后康复的“生命线”。责任护士们在胃管护理上倾注了十足的耐心与细心。她们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鼻饲,每一次注食均将饮食的温度、浓度、速度和量调整到适合患者的最佳状态,同时加强口腔护理和观察,让患者在不适中也能保持一份洁净与尊严。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团队中,每一名队员均深知,这根管子连接的不仅是肠胃,更是喉癌患者的康复之路。因此,她们总会微笑着向患者解释每一步操作,轻轻擦拭他们嘴角的污渍,用温暖的眼神传递鼓励。这份于细微处显现的关怀,让冰冷的胃管也有了温度。

  三、 无声世界的“造桥人”:创新性沟通与心灵关怀

  失去言语功能,是喉癌术后患者面临的最大心理挑战。我科护理团队化身“造桥人”,积极探索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她们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沟通图卡、写字板,耐心引导患者用图案、文字、手势或眼神表达各种需求。

  令人动容的是,责任护士们真正做到了“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当看到患者因表达不畅而焦躁时,她们会停下匆忙的脚步,俯下身,紧握患者的手,轻声说:“别着急,我们慢慢来。”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成为了穿透沉默壁垒的温暖阳光。李文君副护士长常常在晨会上强调:“我们不能只护理疾病,更要护理‘人’。理解他们的无助,回应他们的期待,这才是人文关怀的核心。”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让喉癌患者在孤寂无助中感受到了被倾听、被重视,重燃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

  在喉癌患者漫长而艰辛的术后康复过程中,我科的护理团队始终是患者最可信赖的同行者。她们以责任护士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基石,以护士长卓越的带教能力为引擎,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每一个护理细节中。她们守护的不仅是健康,更是尊严与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内涵,用专业与温情,点亮了患者的“声”命之路。

                                                               郭文副主任护师为患者吸痰 

                                                    郭文副主任护师为患者更换伤口敷料           

                                                             护士长李文君行气道湿化指导

 

                                                       副护士长李文君与患者进行图文沟通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