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科普讲堂:初夏疾病防治
初夏,气温上升,天气潮湿闷热。蚊媒、肠道、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增加。提醒市民注意防蚊防虫,防范食物中毒,关注手足口病、登革热、蜱虫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人员密集单位要继续做好聚集性疫情防范。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通过饮食传播的疾病,痢疾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做好食品安全五大要点,能有效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1. 做好手卫生,接触食品前要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 生熟分开。
3. 肉、禽、蛋和海产品等食物要烧熟、煮透,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4. 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冻存放。
5. 不吃过期食物和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
(二)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每年5-7月进入高发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康复。少数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防控建议:
1. 做好个人卫生,家长督促儿童做好手卫生。
2. 不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
3.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清洁消毒。
4. 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 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通过媒介传播(蜱虫叮咬)、人或者动物传人,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应及时就医。本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防控建议:
1、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户外活动前防护。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
4、患者及时就医治疗。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尽早诊断,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住院治疗。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