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要闻 详细

新闻中心

【学术新声】我院脑血管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程可博士团队在抑郁症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部门:科技科

近日,我院脑血管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内科首席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卫健委功能性脑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谢鹏教授和程可博士团队在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关键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Deficit of neuronal EAAT2 impairs hippocampus CA3 neuron’s activity and may induce depressive like behaviors》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中科院一区,IF=11.4),首次揭示海马CA3区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EAAT2缺失通过调控神经元活性诱发抑郁样行为的新机制,为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靶点。

抑郁症作为全球高发的严重精神疾病,影响着数亿人口的身心健康。既往研究表明,海马功能异常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但海马不同亚区中参与抑郁症发病的具体神经元类型及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谢鹏教授和程可博士团队结合药理抑制、基因操纵、电生理记录及行为学分析等多维度技术,首次发现:海马CA3区神经元特异性谷氨酸转运体EAAT2缺失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清除障碍,引发CA3锥体神经元过度激活,进而诱发抑郁样行为。团队通过对1200例受试者的基因测序分析,发现编码EAAT2的SLC1A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77619780)与抑郁症风险显著相关,进一步验证了EAAT2在人类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抑郁症谷氨酸能系统异常的认识,更首次将CA3区神经元EAAT2确定为抑郁症的关键治疗靶点。谢鹏教授和程可博士表示:“在理论层面,我们首次阐明了CA3区EAAT2调控神经元活性的分子机制;在应用层面,针对EAAT2开发的新型药物,有望为现有抗抑郁治疗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证据。这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脑血管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精神疾病机制研究领域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团队后续将进一步探索抑郁症中不同脑区的协同作用及临床干预策略,推动成果向临床转化。”

“ 脑血管病研究实验室”于2013年开始筹建,2014年正式成立,2018年批准为脑血管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实验室占地约3000平方米,包括基础研究部、临床研究部和临床部。现有科研人员74人,其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44人,博士2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聘请“973首席科学家”谢鹏教授担任实验室顾问。实验室定位于“心脑血管疾病精准治疗”,强调以“转化研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围绕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脑血管疾病与情感障碍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脑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近五年实验室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16篇,累计影响因子572.781分;获得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部级10项,厅局级14项,院级24项,累计科研经费达3601余万元。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